首页前沿资讯 > 正文

当前速看:在胡鑫宇之外,每年还有10万名青少年死于自杀

2023-02-09 08:40:11来源:简单心理Uni

本文字数2500+|阅读预计需要7min 咨询师聊热点

嗨~这里是简单心理Uni「咨询师聊热点」栏目。


(资料图片)

心理咨询师会怎么看时事热点?来这里,听他们畅所欲言,陪你唠嗑~

上周官方召开了胡某宇事件的新闻发布会,观看以后内心很不平静。 既为一位花季少年的离世感到悲痛、可惜,更为大众对自杀的忽视和缺乏认知感到遗憾。 2022年10月14日,高一学生胡某宇从宿舍离开后失踪,胡某宇的失踪引发了全社会大量的关注。往后的100多天里, 胡 某宇一直杳无音信。 然而在2023年1月29日,这例案件有了新的进展,遗体被找到了。 种种证据揭示了原因——这名15岁的少年用鞋带上吊身亡。 这一结果引发了许多声音,许多人,尤其是年龄大一点的、家长身份的朋友们,似乎更难以接受青少年的自杀现象。 这篇文章想聊一聊青少年自杀问题,包括如何基本的识别与应对,希望给大家,尤其是家长朋友一些帮助和启发。

图/Unsplash

对自杀的回避态度 自杀事件并不是偶尔的个别事件。 《2022年中国青少年自杀报告》 数据显示:中国青少年的自杀率居世界第一,每年有大概10 万个青少年死于自杀。 中国卫健委年鉴的数据表示:自杀是10-19岁青少年死亡的第3大原因。 在胡鑫宇事件和现实生活中,我们不难发现, 大众尤其是家长,对青少年的自杀有回避与偏见的现象。 这与文化中对死亡避讳(比如不能直接说“死”这个字,不吉利)与死亡教育的缺失密不可分。 自杀常与“极其脆弱的人才会自杀”、“好死不如赖活,不会有人自己寻死的”等想法联系在一起,常识中没有 “太痛苦了会活不下去”、“心理状态异常会引发自杀想法与行为” 的意识。

图/Pexels

更重要的是情感上,家长无法接受“我的孩子心理健康异常”这件事。似乎对一些家长而言, 这意味着“我的孩子不正常”、“我是一个失败的父/母亲”。 心理问题带来的自杀想法与行为对家长而言,更无法直面,除了失去带来的痛苦或许还有极大的羞耻,甚至要承担舆论的压力。 对心理问题、自杀话题的羞耻和偏见依然需要我们专业人士努力去减少、破除。 也希望大家愿意以开放的心态,接受与自己以往观念不同的知识和现象,给心理健康多一份关注。 想特别说明,请大家不要把指责不理解心理问题的家长(也有可能是同龄人)作为解决方法。 没有家长愿意发生这样的悲剧,改变观念需要时间和机会。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,可以把类似本文的科普文章发给他们。指责,并不会引发改变。

图/Unsplash

自杀风险应该如何识别 胡某宇生前的录音以及课本上的笔记记录了他的经历: 认知反应:注意力不集中,学习困难; 躯体反应:入睡困难,进食出现异常,明确的厌食表现; 情绪反应:内疚自责,无力与无助,强烈的无意义感。 以及与此伴随的是轻生倾向与自杀尝试。 以上反应在专业的自杀评估中属于较高风险的情况。 作为普通人,没有专业知识背景,怎么判断青少年是否有自杀的风险呢? 大家可以对照以下表格里的问题来评分,针对不同的等级风险等级作出对应的处理, 该方法同样也适用于成年人。 但凡发现风险,都需要青少年的监护人知情。 低风险 需要求助心理咨询师,保持心理健康的关注,日常给予情感的支持。 中风险 建议求助心理咨询师,请专业人士进一步了解情况,排除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的情况。 高风险 则要马上警惕起来,保证当事人的安全,马上前往医院的心理科或精神科。 有人会对谈论自杀有所担忧,科学研究已经证明: 谈论自杀不会引发自杀行为,反而是帮助有自杀念头的人走出困境的开始。 也有人不知道面对可能有自杀或者心理问题的人如何开启话题,试试这句话——“我看到你好像很难过,能跟我说一说吗?” 当你意识到有人出现自杀风险时,最好的办法仍然是请专业人士介入提供专业的风险评估,做出及时干预。

图/Unsplash

如何呵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当我们看到悲剧的发生,最大的期待便是悲剧不再发生。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呈现出普遍性和低龄化时,家长们常会发出疑惑:我们以前不会有这么多问题,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如此脆弱? 要回答这个问题要从几角度来说, 一是国内心理咨询相关等领域的发展与规范化, 让人们能够重视心理健康,也有条件发现心理问题。 其次是社会的快速发展之下,每一个人都在承受相应的压力,青少年也不例外, 并不是只有成年人处于竞争和会被淘汰的世界,孩子们也一样。他们在较为年幼的年龄面对着高要求和高期待,这使他们更加无法应对。 从社会环境看,不止是孩子变“脆弱”,成年人也出现了更加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。 想想坐在格子间里不自由的打工人,家长们是不是也可以理解每天都要坐在教室里的孩子? 当成绩和听话成为衡量孩子好坏的重要标准,这不仅在扼杀孩子们的个性,更在扼杀他们的快乐, 一个长期不快乐的人怎么会心理健康呢? 还会有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,比如家庭教养方式、学校的氛围、生理遗传、环境污染等等。

图/Pexels

我们能为此做什么? 作为家长,一方面要重视孩子的心理状态,给孩子多一些快乐的时间和机会,多听听孩子的心声。 如果发现孩子表达出了情绪的持续低落、强烈的痛苦感、轻生念头等,要及时地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。 另一方面,家长要保持情绪稳定,放下对自己和孩子的要求和期待。父母只有自己状态好,才会对孩子展现出耐心和爱。 作为教育工作者,我平时和青少年接触比较多,重要的一点是: 不要忽略孩子们表达的消极想法,孩子表达的痛苦不是简简单单的随口一说,一定要重视自杀问题。 此外,家长也要 学习一些风险评估与应对的知识。 这不仅仅是职责中的 一部分,也是对于青少年的关爱,甚至在必要的时候也是对自己的保护。 图/Unsplash 15岁的少年选择自杀的方式离开世界,当我们看到真相的时刻,除了惋惜、悲伤之外,也需要获得一种新的认知: 自杀不是青春伤痛文学的剧情,也不是挂在嘴边的随便说说。 我们需要对 “不想活了”、“没有意义”、“我想死” 这样的字眼多一些敏锐和直面的勇气, 这很可能是一个摇摇欲坠的生命所发出的求救信号。 Ta很无望,Ta也不确定谁可以理解自己、帮助自己。 但是这个时候我们如果选择了倾听,及时告知家属、寻求心理老师、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的帮助这些方式,或许有其他的结局。 点击名片,看看作者的其他文章

简单心理免费热线小程序上线啦!

有情绪困扰、压力焦虑、情感问题

点击这里 找我们聊聊

PUA,从来不仅仅是精神控制 | 9点带你认清身边的“煤气灯人”

不断逃离,却又回到原点 | 《鬼妈妈》中幽闭困境的自我救赎

20个迹象表明你情绪成熟

胡鑫宇自缢身亡,录音笔遗言刺痛全网|如何对青少年自杀进行危机干预?

呵护生命的花朵

关键词: 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 专业人士

便民

点击加载更多

频道推荐

  • 服饰
  • 时尚
  • 物流
  • 灯饰
  • 养老